一塵不染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 chén bù rǎn
基本解釋原為佛教用語。佛家把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塵”;說道者不為六塵所玷污;保持心地清靜。形容不受壞思想、壞作風的沾染和腐蝕。也形容環境清靜整潔。
出處宋 張耒《臘初小雪后圃梅開》:“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
一塵不染的典故
唐高宗年間,弘忍大師開壇講學,當時他的手下有五百余名弟子,最有慧根的當屬大弟子神秀。神秀,俗姓李,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少年時為儒生,游學江南,博覽經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陽天宮寺出家。五十歲那年,他翻山越嶺,不遠千里,投于弘忍門下,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以求法。六年來,他夜以繼日在弘忍身邊服侍,深為弘忍器重,遂擢升其為上首弟子。在當時,神秀被大家公認為禪宗的衣缽繼承人。
弘忍感到自己漸漸老去,便想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這天,他召集眾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便了解各人的道行深淺。神秀悟道頗深,當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題了一首偈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偈詩中所說的“菩提樹”,即古印度的畢婆羅樹,它是一種普通得猶如楊、柳、桐、槐那樣的樹。當年,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在結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被后世尊為釋迦牟尼。人們為了感念佛祖證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護的畢婆羅樹稱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弘忍大師見到后大為贊賞,讓眾僧都來誦念此偈。
一天,慧能聽到有人誦讀神秀作的偈語,就感嘆道:“聽起來確實很妙啊!可惜,境界不是很高。”到了夜間,慧能央求一名會寫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語旁邊另題了一首自己作的偈詩:“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的偈子表達的是一種出世的態度,它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大師看到這個偈子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當他聽說是慧能后,就命人將他叫來,并當眾批評慧能:“你寫的亂七八糟,簡直是胡言亂語!”說完,又親自擦掉了這首偈詩,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轉身就走了。眾僧之中,唯有慧能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
這天夜晚,三更時分,慧能來到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金剛經》,并將衣缽傳給了他。
慧能得法后,悄悄回到南方,隱居了十五年,才前往曹溪寶林寺。隨后,他又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并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四十余人。后來,法海匯集慧能的言行為《六祖壇經》,這就是南宗。神秀在弘忍圓寂后,前往荊州當陽山玉泉寺,二十余年中門人云集,這就是北宗。經過神會的弘揚,南宗遂成為禪宗正統,從此獨尊天下。而神秀創立的北宗則門庭寂寞,幾代之后就衰亡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一塵不染)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人面獸心 | 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贊》:“夷狄之人貪而好利,披發左衽,人面獸心?!?/td> |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 謝扶民《壯族人民優秀的兒子韋拔群》:“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于是雙方的隨員就對打起來了?!?/td> |
珠宮貝闕 | 戰國楚·屈原《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td> |
半路出家 | 《京本通俗小說 錯斬崔寧》:“先前讀書,后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td> |
取而代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td> |
成竹在胸 |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td> |
供不應求 | 《茅盾選集 長春南關行》:“現在接受了南方六個單位的訂貨單,每天生產一至二噸,供不應求?!?/td> |
讜言直聲 | 唐 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銘序》:“由校書郎拜左拾遺,不數月,讜言直聲動于朝廷?!?/td> |
作賊心虛 | 宋 釋悟明《聯燈會要 重顯禪師》:“卻顧侍者云:‘適來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瘞熢疲骸髻\人心虛?!?/td> |
公才公望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品藻》:“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