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讀后感字篇一
自從有了這本書,我每天放學回家,做完功課的第一件事就是捧起它。從盤古開天辟地,到劉邦項羽楚漢爭霸;從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抗擊匈奴;從三國之亂到隋唐統(tǒng)一;從兩宋衰亡到元朝興起;從紅巾軍起義到海瑞罷官,吳姐姐用一個個故事把歷史前后貫通起來,形成了一部規(guī)模頗大的中國通史。
當我讀到漢朝部分時,我仿佛看到了愛民如子的漢武帝,馳騁疆場,抗擊匈奴。我更佩服張騫鍥而不舍的精神,因為他,才有了連接中國和歐洲的絲稠之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每當吟誦起這首詞,我就想起了蘇軾。因為這套書,我又對蘇軾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不僅喜歡他的才華,更喜歡他的幽默風趣。他和好友的“三白飯”和“三毛飯”的故事,每每想起都讓我笑得肚子疼。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這套書,不僅讓我知道了很多的歷史故事,還讓我知曉了中國各個歷史朝代的興衰和更替。從弱小到強大,從強大變成弱小,再從弱小直至滅亡,幾乎每個朝代的興旺和弱小都取決于當時統(tǒng)治的君主。
這套書中的英雄豪杰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誓死不降,寧愿十九年牧羊的蘇武;心系國家,以死明志的屈原;抗擊金兵,精忠報國的岳飛;率領戚家軍,讓倭寇聞風喪膽的戚繼光,他們的愛國精神和勇氣讓我佩服不已。每逢讀到這些,我就深深懂得吳姐姐的話:我們要愛自己的祖國,無論身在何處。作為中國的孩子,我們要為中國爭氣!
吳姐姐講歷史故事讀后感字篇二
看完《吳姐姐講歷史故事》這本書后,我有很大感觸,這里面講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但在這里面,唯獨“孔融讓梨”這一篇故事最能讓我銘記于心。
在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了“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借此來把大梨讓給哥哥。孔融這么小就能做出這樣的事,這讓我十分感動,這一點也很值得我去學習。
當孔融十歲時,他只身前去拜訪李膺,并借此給李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李膺也因此很賞識孔融的才華,認為孔融將來肯定會有一番作為。
三年后,孔融的'父親去世了,孔融哀痛萬分,鄰里都稱贊孔融孝順。
孔融是個有氣節(jié)的讀書人,他對宦官的作為非常不齒。有一天黨人張儉被官吏捉拿,張儉情急之下跑到孔家,并在孔融的幫助下在孔家逗留了幾天才走。張儉逃走之后,地方官便把孔家兩兄弟抓了起來。兩兄弟為了保護對方都爭著去坐牢,最后母親也吵著要為兩個兒子承擔過錯。最后朝廷決定由哥哥坐牢來承擔過錯。他們全家爭死的義行傳遍天下。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應該敬愛兄長,在我們的大家庭中不去計較個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