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從登封途中作
扈從登封途中作。唐代。宋之問。 帳殿郁崔嵬,仙游實壯哉。曉云連幕卷,夜火雜星回。谷暗千旗出,山鳴萬乘來。扈從良可賦,終乏掞天才。
[唐代]:宋之問
帳殿郁崔嵬,仙游實壯哉。
曉云連幕卷,夜火雜星回。
谷暗千旗出,山鳴萬乘來。
扈從良可賦,終乏掞天才。
帳殿郁崔嵬,仙遊實壯哉。
曉雲連幕卷,夜火雜星回。
谷暗千旗出,山鳴萬乘來。
扈從良可賦,終乏掞天才。
譯文
如宮殿般的帳幕聚集在高大的嵩山,皇帝游山的場面實在壯觀。
清晨云霧連同帳幕涌動卷起,夜間燈火夾雜星光繚繞回旋。
幽暗的山谷千旗出動,天子車駕到來,山中響起高呼萬歲的聲音。
我隨同出游確實值得寫詩歌誦,但終究還是缺乏光彩耀天的才華。
注釋
扈:隨從。登封:在今河南鄭州登封市,位于嵩山之南。
帳殿:皇帝出巡時休息的帳幕。郁:積聚。崔嵬:高峻的樣子。
山鳴:據《漢書·武帝紀》,漢武帝祭嵩山,隨從者聽見山神恭呼萬歲。萬乘:指天子。周制,天子有地方千里,兵車萬輛。乘,古代計算兵車的單位,四馬并駕一車,稱為一乘。
良:確實。賦:寫作。
掞(shàn)天:光芒照天。掞,照耀。
宋之問的宮廷詩比沈佺期的要復雜些,雖然這僅是在基本一致的風格中所發生的輕微個性變化。他的最好的宮廷詩完全不像應制詩,而是優美自然的抒情詩。這首《扈從登封途中作》是公元696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宋之問在隨皇帝登嵩山祭天所作。古代帝王為報答天地恩德,并向天地祈求福壽,常舉行封禪大典。在泰山上筑壇祭天為“封”,在泰山下辟地祭地為“禪”,后來擴大為五岳都可封禪。
整首詩對仗工巧,錦繡成文,充滿對武則天的歌功頌德。此詩第六句的“萬乘”是皇帝的傳統代稱,但這里上下文的描寫恢復了這一詞語本身的某些力量。據《舊唐書》記載,武則天游河南洛陽龍門,命隨從官員作詩,左史東方虬詩作先成,武則天賜給錦袍,之后宋之問獻詩,武則天贊賞其詩句更高,又奪東方虬的錦袍賞給宋之問。
唐代·宋之問的簡介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
? 宋之問的詩(215篇) 〕
宋代:
陸游
微疾經旬近藥囊,往來巷陌未全妨。
時時小雨知春近,處處閑身覺日長。
微疾經旬近藥囊,往來巷陌未全妨。
時時小雨知春近,處處閑身覺日長。
:
歐大任
虬髯猿臂氣如虎,都人共識陳忠甫。吾鄉曾表孝廉家,奕世不絕衣冠譜。
少年握管善草書,近日工詩能樂府。胡騎天山敕勒歌,公孫劍器渾脫舞。
虬髯猿臂氣如虎,都人共識陳忠甫。吾鄉曾表孝廉家,奕世不絕衣冠譜。
少年握管善草書,近日工詩能樂府。胡騎天山敕勒歌,公孫劍器渾脫舞。
宋代:
沈與求
骨寒宜伴列仙臞,欲喜依劉計未疏。自昔暗中人易記,到今名下士非虛。
欲從給事論奇字,擬向中郎得異書。愿借牙簽三萬軸,為公一一辨蟫魚。
骨寒宜伴列仙臞,欲喜依劉計未疏。自昔暗中人易記,到今名下士非虛。
欲從給事論奇字,擬向中郎得異書。願借牙簽三萬軸,為公一一辨蟫魚。
唐代:
韓翃
到來心自足,不見亦相親。說法思居士,忘機憶丈人。
微風吹藥案,晴日照茶巾。幽興殊未盡,東城飛暮塵。
到來心自足,不見亦相親。說法思居士,忘機憶丈人。
微風吹藥案,晴日照茶巾。幽興殊未盡,東城飛暮塵。
:
弘歷
老翁犁把耕新潤,弱婦筐鉤伐遠揚。常在豳風圖畫里,那能辛苦忘農桑。
老翁犁把耕新潤,弱婦筐鈎伐遠揚。常在豳風圖畫裡,那能辛苦忘農桑。
:
鄭惠真
琵琶撥盡昭君泣,蘆葉吹殘蔡琰啼。
歸見林逋煩說似,唐僧三藏入天西。
琵琶撥盡昭君泣,蘆葉吹殘蔡琰啼。
歸見林逋煩說似,唐僧三藏入天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