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唐代。王維。 帝子遠辭丹鳳闕,天書遙借翠微宮。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林下水聲喧語笑,巖間樹色隱房櫳。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唐代]:王維
帝子遠辭丹鳳闕,天書遙借翠微宮。
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
林下水聲喧語笑,巖間樹色隱房櫳。
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帝子遠辭丹鳳闕,天書遙借翠微宮。
隔窗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
林下水聲喧語笑,巖間樹色隱房櫳。
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開元六年(公元718年),王維在長安游歷,曾隨岐王在九成宮避暑。
參考資料:
1、鄧紹基 周秀才 侯光復.中國古代十大詩人精品全集 王維:大連出版社,1997年01月第1版:第26頁
首聯敘事,言岐王奉詔離開京城去九成宮避暑。“帝子”,指岐王。“丹鳳闕”,泛指帝京宮室。“天書”,天子詔命。“翠微宮”,非實指終南山之翠微宮,而是以“翠微”為形容語,直稱九成宮。山氣青蒼叫“翠微”,九成宮建在山上,以此相稱,便微透一股青翠幽靜之氣,既與題目的避暑相切,又開啟下文的鋪開描寫,有曲徑通幽之妙。
頷聯,頸聯集中寫九成官消暑勝地的景致。白云繞窗,并從戶牖的縫罅中偷襲入來,沾惹衣上;卷起簾幔,劉鏡理妝,山泉的投影即在鏡中,則窒面懸瀑可知。瀑水投下峽谷,谷在林封樹掩之中,透過密林,傳來歡聲笑語般的嘩嘩水聲;而重重房室都在巖問綠蔭之中。四句把“翠微”二字具體形象化,寫出一個云擁霧繞、樹抱水環的勝境,這還不是如登仙界嗎?尾聯即順此以夸耀收結。仙境也未必勝過此地,不必學王子晉成仙了。“吹笙”,用王子晉的典故。《列仙傳》載,周靈王太子晉好吹笙作風鳴.游伊洛之間,被浮丘公接上嵩山。這個典故選擇甚妙。恰合“帝子”岐王的身份。
唐代·王維的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 王維的詩(353篇) 〕
清代:
張鶴齡
窈窕排丹闥,回翔出鈿車。春旗拂岸柳,輕吹落山花。
似出齊遄室,將宴楚章華。夷庚休畏險,峻坂隔褒斜。
窈窕排丹闥,回翔出鈿車。春旗拂岸柳,輕吹落山花。
似出齊遄室,將宴楚章華。夷庚休畏險,峻坂隔褒斜。
宋代:
劉宰
六樹庭前過屋山,一枝仙桂許高攀。
風云有幸逢千載,里社應先庛萬間。
六樹庭前過屋山,一枝仙桂許高攀。
風雲有幸逢千載,裡社應先庛萬間。
唐代:
胡宿
秀植登中禁,靈根記大方。纖枝乘十雨,勁節誓千霜。
云干仍稠直,煙華稍郁蒼。綠陰疏未合,翠鬣儼相望。
秀植登中禁,靈根記大方。纖枝乘十雨,勁節誓千霜。
雲幹仍稠直,煙華稍郁蒼。綠陰疏未合,翠鬣儼相望。
清代:
易順鼎
靈旗風大。悵春陰換盡,都飛涼靄。魚地鋪冰,蟾天浸月,不照尋常眉黛。
小蚊已辭秋帳,成就芳名百代。淚休灑,自翠蛾無恙,青蠅安在。
靈旗風大。悵春陰換盡,都飛涼靄。魚地鋪冰,蟾天浸月,不照尋常眉黛。
小蚊已辭秋帳,成就芳名百代。淚休灑,自翠蛾無恙,青蠅安在。
唐代:
貫休
張顛顛后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師不譚經不說禪,
筋力唯于草書朽。顛狂卻恐是神仙,有神助兮人莫及。
鐵石畫兮墨須入,金尊竹葉數斗馀。半斜半傾山衲濕,
張顛顛後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師不譚經不說禪,
筋力唯于草書朽。顛狂卻恐是神仙,有神助兮人莫及。
鐵石畫兮墨須入,金尊竹葉數鬥馀。半斜半傾山衲濕,
宋代:
劉敞
綠樹浮萍合,青山畫障開。登臨共今古,壯觀雜歡哀。
長日消棋局,微風引酒杯。浮云滿西北,容易雨飛來。
綠樹浮萍合,青山畫障開。登臨共今古,壯觀雜歡哀。
長日消棋局,微風引酒杯。浮雲滿西北,容易雨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