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譯文及注釋
譯文
緱山仙子王子喬性情高遠,不像牛郎織女要下凡人間。皎潔的月光中停下吹鳳簫,擺一擺手告別人間去成仙。
聽說黃河竹筏能直上銀河,一路上還挾帶著天風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別后誰知道各自向何方?
注釋
鵲橋仙:詞牌名,又名《鵲橋仙令》、《金風玉露相逢曲》、《廣寒秋》等。
緱(gōu)山:在今河南偃師縣。緱山仙子指在緱山成仙的王子喬。
云渺(miǎo):高遠貌。
癡(chī)牛騃(ái)女:指牛郎織女。在這里不僅限于指牛郎織女,而是代指癡迷于俗世的蕓蕓眾生。
鳳簫聲:王子喬吹笙時喜歡模仿鳳的叫聲。
時人:當時看到王子喬登仙而去的人們。
槎(chá):竹筏。
銀河:天河。
尚(shàng):還。
前緣:前世的因緣。
參考資料:
1、馬東瑤.《古典詩詞鑒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3.12:第240頁
2、曹濟平.《唐宋風情詞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08:第36頁
3、陸襄.《中華傳統節日詩詞故事》: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9:第248頁
創作背景
熙寧七年(1074年),詞人和陳令舉坐船游玩,一邊喝酒,一邊快樂的暢談,然而相聚總是要分離的,為了表達對陳令舉的依依不舍,詞人便寫下這首詞送給他。
參考資料:
1、劉默,陳思思,黃桂月.《宋詞鑒賞大全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9:第151頁
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詞,題為七夕,是寫與友人陳令舉在七夕夜分別之事。
上片落筆先寫陳令舉之風度,他高情云渺,如侯家人于緱氏山頭的王子晉在風簫聲聲的新月之夜,沒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飄然而去。與友人在七夕夜分別,詞人自然想到牛郎織女,但陳令舉不像他們那樣癡心于兒女之情。
下片想象友人乘坐的船只來到銀河之中,當他回到人間時,就挾帶著天上的天風海雨。接著他評價二人的友誼能夠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緣,當天風海雨飄飄散去之后,友人也將隨風飄去。
寫送別,一般人都會徒增傷感,而詞人卻是豪氣縱橫,馳騁想象,遨游天界銀河,如陸游所說“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一般寫七夕銀河,總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類的柔情凄景,而詞人筆下那天風海雨之勢,正顯露了他不凡的氣魄與胸襟,這種逼人的天風海雨,便是他豪放詞風形象性的說明。
蘇軾簡介
宋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docheckrep[2]?ReplaceWriter($ecms_gr[writer]):$ecms_gr[writer]?>的詩(2851篇)〕猜你喜歡
-
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痕涴。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
-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出自 宋代 辛棄疾: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
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
出自 宋代 蘇軾: 《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
-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
出自 宋代 蘇軾: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墻》
- 舒卷江山圖畫,應答龍魚悲嘯,不暇顧詩愁。
-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
- 不茶不飯,不言不語,一味供他憔悴。
-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出自 宋代 蘇軾: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 白發悲花落,青云羨鳥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