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不屑一顧 | 不屑:認為不值得;不愿意做或不愿意接受;一顧:看一下。不值得一看。指對某些事物或人看不起。 | 明 方孝儒《送吏部外郎龔彥佐序》:“夫祿之以天下而系馬千駟,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顧視焉。” |
竹頭木屑 | 比喻可利用的廢物。 | 宋 鄭樵《上宰相書》:“竹頭木屑之積,亦云多矣,將欲一旦而用之可也。” |
鄙夷不屑 | 鄙夷:輕視,看不起;不屑:認為不值得。輕視,看不起。 | 葉圣陶《倪煥之》九:“難得笑的平板的臉上卻浮著鄙夷不屑的笑意。” |
瑣瑣屑屑 | 指煩碎細小。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4回:“以此秋痕背地里瑣瑣屑屑,受了無數縷聒,這也罷了。” |
屑榆為粥 | 屑:研成碎末。把榆樹皮研成細末煮粥充饑。指艱苦生活。 | 《新唐書·陽城傳》:“歲饑,屏跡不過鄰里,屑榆為粥,講論不輟。” |
鄙于不屑 | 鄙:粗俗卑鄙。不屑:認為不值得(做或看)。粗俗卑鄙到不值得一顧的程度。指既丑陋又下賤,叫人看不上眼。 | |
不屑置辯 | 屑:認為值得;置辯:辯論,申辯。認為不值得分辯。 | 魯迅《孔乙己》:“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 |
不屑教誨 | 認為不值得教訓。 | |
談霏玉屑 | 談話時美好的言辭像玉的碎末紛紛灑落一樣。形容言談美妙,滔滔不絕。 | 宋·歐陽澈《顯道辭中以詩示教因和韻復之》詩:“談霏玉屑驚人聽,歌和陽春滿坐謠。” |
夷然不屑 | 夷然:泰然;不屑:輕視。心中泰然,毫不在意。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深公得此義,夷然不屑。” |
不屑毀譽 | 不屑:不值得,表示輕視態度;毀譽:毀謗和贊譽。指不值得理睬別人的毀謗或贊譽。 | 《后漢書 馬廖傳》:“盡心納忠,不屑毀譽。 |
敲冰玉屑 | 泛指精美的紙張。 | 元·劉塤《隱居通議·詩歌》:“后三年,當予亡命,蕭永言同醉,見予舉似,急索紙而恨無敲冰玉屑,以備惡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