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唇弄舌的成語故事

拼音gǔ chún nòng shé
基本解釋鼓:撥動,振動。振動嘴唇,撥弄舌頭。形容憑口舌挑撥、煽動或進行游說。
出處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今已陷之于喪亡,尚不自恥,猶敢鼓唇弄舌于眾諸侯之前耶?”
暫未找到成語鼓唇弄舌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鼓唇弄舌)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短褐不全 | 唐·盧照鄰《對蜀父老問》:“藜羹不厭,短褐不全,庸非貧賤乎?” |
胡作非為 | 清 李汝珍《鏡花緣》:“或誣好吃懶做,或誣胡作非為。” |
炒魷魚 | 張賢亮《出賣“荒涼”》:“絕對聽從我指示,做不到這點,立即‘炒魷魚’!” |
一軌同風 | 《晉書 苻堅載記上》:“一軌九州,同風天下。” |
首身分離 | 《戰國策·秦策四》:“刳腹折頤,首身分離。” |
河魚腹疾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河魚腹疾,奈何?” |
男女授受不親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疙里疙瘩 | 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五回:“滋著一臉的泥,破僧衣,短袖缺領,腰系絲絳,疙里疙瘩,光著兩只腳,拖一雙破草鞋。” |
目不轉睛 | 晉 楊泉《物理論》:“子義燃燭危坐通曉,目不轉睛,膝不移處。” |
極重不反 | 清·陳確《答張考夫書》:“今《大學》之為圣經,已成極重不反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