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的成語故事

拼音yǐ dé bào yuàn
基本解釋拿恩惠報答仇恨。形容對人寬容;不僅不記仇;反而給以好處。
出處《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的典故
魏國邊境靠近楚國的地方有一個小縣,一個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這個小縣去做縣令。
兩國交界的地方住著兩國的村民,村民們都喜歡種瓜。這一年春天,兩國的邊民又都種下了瓜種。
不巧這年春天,天氣比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長得很慢。魏國的一些村民擔心這樣旱下去會影響收成,就組織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澆瓜。
連續澆了幾天,魏國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長勢明顯好起來,比楚國村民種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國的村民一看到魏國村民種的瓜長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間便偷偷潛到魏國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宋縣令忙請村民們消消氣,讓他們都坐下,然后對他們說:
“我看,你們最好不要去踩他們的瓜地。”
村民們氣憤已極,哪里聽得進去,紛紛嚷道:
“難道我們怕他們不成,為什么讓他們如此欺負我們?”
宋就搖搖頭,耐心地說:
“如果你們一定要去報復,最多解解心頭之恨,可是,以后呢?他們也不會善罷甘休,如此下去,雙方互相破壞,誰都不會得到的一個瓜的收獲。”
村民們皺緊眉頭問:
“那我們該怎么辦呢?”
宋就說:
“你們每天晚上去幫他們澆地,結果怎樣,你們自己就會看到。”
村民們只好按宋縣令的意思去做,楚國的村民發現魏國村民不但不記恨,反倒天天幫他們澆瓜,慚愧得無地自容。
這件事后來被楚國邊境的縣令知道了,便將此事上報楚王。楚王原本對魏國虎視眈眈,聽了此事,深受觸動,甚覺不安,于是,主動與魏國和好,并送去很多禮物,對魏國有如此好的官員和國民表示贊賞。
魏王見宋就為兩國的友好往來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賞賜宋就和他的百姓。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以德報怨)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葉知秋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山川》:“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
水至清則無魚 | 西漢 戴圣《大戴禮記 子張問入官》:“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愿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滿腹經綸 | 明 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 商調集賢賓 題春園 浪里束煞》:“論英雄何必老林泉?滿腹經綸須大展,休負了蒼生之愿。” |
過五關,斬六將 | |
用心良苦 | 清·錢謙益《題懷麓堂詩鈔》:“孟陽于惡疾沉痼之后,出西涯之詩療之,曰:‘此引年之藥物,亦攻毒之箴砭,其用心良亦苦矣。’” |
苦思冥想 | 巴金《創作回憶錄 關于<激流>二》:“我拿起筆從來不苦思冥想,我照例寫得快,說我‘粗制濫造’也可以,反正有作品在。” |
群龍無首 | 《周易 乾》:“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
成竹在胸 |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 |
聊以自慰 | 漢 張衡《鴻賦序》:“余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緒,乃為之賦,聊以自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