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善癉惡的成語故事

拼音zhāng shàn dàn è
基本解釋彰:表明、顯揚;癉:憎恨。表揚好的,斥責惡的。
出處《尚書 畢命》:“旌別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暫未找到成語彰善癉惡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彰善癉惡)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 成語 | 歷史出處 |
|---|---|
| 卵與石斗 | 漢 焦贛《易林 艮之損》:“卵與石斗,麋碎無疑。” |
| 倒栽蔥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3回:“照脊梁一拳,打個不提備,跌了一個倒栽蔥,把一個小孩子也丟在路邊啼哭。” |
| 一軌同風 | 《晉書 苻堅載記上》:“一軌九州,同風天下。” |
| 高屋建瓴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
| 形影相顧 | 《晉書·桓溫傳》:“省之惋愕,不解所由,形影相顧,隕越無地。” |
| 盲人說象 | 元 黃溍《書袁通甫詩后》:“吾儕碌碌,從俗浮沉,與先生相去遠甚,而欲強加評品,正如盲人說象。” |
| 眾喣山動 | 明 李東陽《余肅敏公傳》:“役未及興,而眾喣山動。” |
| 趕盡殺絕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黃天祿上馬,提槍出營,見余化曰:‘匹夫趕盡殺絕,但不知你可有造化受其功祿!’” |
| 三人行,必有我師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目不轉睛 | 晉 楊泉《物理論》:“子義燃燭危坐通曉,目不轉睛,膝不移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