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誠布公的成語故事

拼音kāi chéng bù gōng
基本解釋開誠:敞開胸懷;表示誠意;布公:公正無私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指坦白無私、誠懇公正地亮出自己的見解。
出處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評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開誠布公的典故
“開誠布公”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人們把“開誠心,布公道”簡為成語“開誠布公”,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極得皇帝劉備的信用。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給他,請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并且誠懇地表示,你能輔佐他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好好聽你話,干出危害國家的事來,你就取而代之。劉備死后,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的后主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進爵稱王,他嚴詞拒絕,并認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經擔任了這么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見什么成效,卻要加官進爵,這樣做是不義的。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當前鋒。因為違反節制,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定,忍痛殺了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已也為失守街亭等承擔責任,請求后主批準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罕見的。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于軍中。他一生清貧,并無什么產業留給后代。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開誠布公)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樂道安命 | 南朝·宋·鮑照《園葵賦》:“蕩然任心,樂道安命。” |
林下風致 | 《宣和書譜·婦人薛濤》:“婦人薛濤,成都倡婦也。以詩名利時,雖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風致,故詞翰一出,則人爭傳以為玩。” |
知無不言,言無不聽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時素臣正在得君,真個知無不言,言無不聽。旬月之內,把在京在外貪官污吏參劾殆盡。” |
色飛眉舞 | 清·楊復吉《夢闌瑣筆·蔡濤》:“蔡曰:‘步月山塢,忽聞清音,令人色飛眉舞。’” |
骨肉離散 | 《詩經 唐風 杕杜序》:“《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并爾。” |
費盡心機 | 宋 戴復古《石屏集 論詩絕句》:“有時勿得驚人句,費盡心機做不成。” |
趕盡殺絕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黃天祿上馬,提槍出營,見余化曰:‘匹夫趕盡殺絕,但不知你可有造化受其功祿!’” |
勞民傷財 | 《元史 李元禮傳》:“而又勞民傷財,以奉土木。” |
如法炮制 | 宋 釋曉瑩《羅湖野錄》第四卷:“若克依此書,明藥之體性,又須解如法炮制。” |
流離轉徙 | 清 戴名世《周烈婦傳》:“與其婦翁皆賤業,兩人流離轉徙者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