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驢覓驢的成語故事

拼音qí lǘ mì lǘ
基本解釋騎著驢去找別的驢。原比喻一面占著一個位置,一面去另找更稱心的工作。現多比喻東西就在自己這里,還到處去找。
出處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志公和尚大乘贊》:“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騎驢覓驢。”
騎驢覓驢的典故
從前一個叫王三的人趕五頭毛驢到集市上去賣,自己騎上一頭。半路上他想數一下驢子,發現只有四只,心里犯疑惑,再次數還是四頭。于是下來再數,五頭毛驢全在。他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是騎驢找驢,把騎的那頭給忘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騎驢覓驢)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綠林豪客 | 唐 李涉《井欄砂宿遇夜客》詩:“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
燈蛾撲火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7回:“這賊配軍卻不是作死,倒來戲弄老娘!正是燈蛾撲火,惹焰燒身。” |
樂道安命 | 南朝·宋·鮑照《園葵賦》:“蕩然任心,樂道安命。” |
是非口舌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若是為田地上壞了手足親情,到不如窮漢赤光光沒得承受,反為干凈,省了許多是非口舌。” |
簞瓢屢空 | 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
尾生之信 |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
漏洞百出 | 姚雪垠《<歧路燈>序》:“我們從《歧路燈》中感到親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種世俗人物,同時也看出來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 |
目不忍見 | 《廣東軍務記》:“真為目不忍見。” |
時至運來 | 南朝 宋 顏延之《大筮箴》:“時至運來,當在三五。” |
目不斜視 | 清 李汝珍《鏡花緣》:“都是目不斜視,俯首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