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了了的成語故事

拼音xiǎo shí liǎo liǎo
基本解釋指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后定有作為。
出處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p>
漢朝末年(東漢),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宇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于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長安之東,稱為東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余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 “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p> 守門人通報后,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于禮節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一個中大夫陳韙,恰恰后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后,他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标愴t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見“世說新語”)。 后來的人便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 故表面上雖是贊揚的話,骨子里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應用時便不能將它來稱贊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你有心譏剌、輕視人了。 一個小孩子,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后天的培養和努力,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后反會變成最無用之人。
小時了了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小時了了)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高蹈遠舉 | 宋·王琳《野客叢書·穆生鄒陽》:“穆生高蹈遠舉,意蓋有在,逆知異日必不能免,非知幾疇克爾哉?!?/td> |
白費心機 | 清·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142回:“我只落得白費心機,徒然失身于人,也不能遂我之愿。” |
弦外之響 | 王國維《人間詞話》四二:“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 |
烏合之眾 | 管仲《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后必相吐,雖善不親也?!?/td> |
來蹤去跡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 |
讜言直聲 | 唐 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銘序》:“由校書郎拜左拾遺,不數月,讜言直聲動于朝廷?!?/td> |
雞胸龜背 | 章炳麟《新方言·釋形體》:“《說文》:‘奚,大腹也。’今人謂匈(胸)腹間大者為奚匈,呼如雞匈,遂有‘雞胸龜背’之語。” |
拔苗助長 | 郭沫若《雄雞集 關于發展學術與文藝的問題》:“命令主義就合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叫做‘拔苗助長’。結果被拔起的苗不僅不能成長,反而枯槁了。” |
抱恨黃泉 | 唐·李賢等引注《邕別傳》:“臣所在孤危,懸命鋒鏑,湮滅土灰,呼吸無期。誠恐所懷隨軀腐朽,抱恨黃泉?!?/td> |
赴湯蹈火 | 晉 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