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垢納污的成語故事

拼音cáng gòu nà wū
基本解釋垢、污:骯臟的東西;納:容納。比喻包容壞人壞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夠容忍有損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污納垢”。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藏垢納污的典故
春秋時期,楚莊王因為使臣申舟在宋國被殺,就發兵攻打宋國。宋國派樂嬰齊到晉國求救,晉景公聽從大臣伯宗的藏垢納污的建議,坐視不救,縱容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只好靠自己的力量與楚國協商求和。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藏垢納污)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開源節流 | 荀況《荀子 富國》:“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 |
目迷五色 |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
武不善作 | 《西游記》第六三回:“常言道:‘武不善作’,但只怕起手處不得留情,一時間傷了你的性命。” |
不折不扣 |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
信及豚魚 | 《周易 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
氣充志驕 | 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遂合諸侯于嘉陵,氣充志驕,淫侈無度。” |
算無遺策 | 《晉書 桓玄傳》:“自謂經略指授,算無遺策。” |
拂袖而去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2卷:“師云:‘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 |
人心歸向 | 《晉書·熊遠傳》:“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
目不轉睛 | 晉 楊泉《物理論》:“子義燃燭危坐通曉,目不轉睛,膝不移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