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 nián bèi shé yǎo,shí nián pà jǐng shéng
基本解釋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后一碰到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典故
明成化年間,蘇州倒運漢文若虛拿朋友送的一兩銀子買了幾簍太湖橘子隨商船航海,到了國外他一簍橘子賣了百兩銀子,朋友勸他買一些貨物回去倒賣,他運氣特別差慣了,就說:“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繩,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經邦論道 | 《隋書 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
自我批評 | 鄧小平《在北方局黨校整風動員會上的講話》:“我們不但要有自我批評的精神,還要有批評的精神。” |
外圓內方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郅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圓,朋黨構奸,罔上害人。” |
打腫臉充胖子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十章:“打腫臉充胖子,你還知道羞恥不?” |
算無遺策 | 《晉書 桓玄傳》:“自謂經略指授,算無遺策。” |
陳言務去 | 唐 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
漏洞百出 | 姚雪垠《<歧路燈>序》:“我們從《歧路燈》中感到親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種世俗人物,同時也看出來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 |
故步不離 | 清·張履祥《與陳乾初書》:“學者凡事執一時之偶見,信一己之偏私,沾沾自得,吝不肯舍者,率因無所進步,是以故步不離耳。” |
目不轉睛 | 晉 楊泉《物理論》:“子義燃燭危坐通曉,目不轉睛,膝不移處。” |
擦肩而過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2回:“后來彼此又擦肩而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