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成語故事

拼音shī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基本解釋毫、厘:兩種極小的長度單位。開始稍微有一點差錯,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出處西漢 戴圣《大戴禮記 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典故
西漢時期,趙充國奉漢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區叛亂,見叛軍軍心不齊,就采取招撫的辦法,使得大部分叛軍投誠。可漢宣帝命他出兵,結果出師不利。后來他按皇命收集軍糧,造成叛亂,他感慨地說:“真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草木知威 | 《新唐書 張萬福傳》:“朕謂江淮木草亦知爾威名。” |
龍飛鳳舞 | 宋 蘇軾《表忠觀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于臨安。” |
落葉歸根 | 明 王世貞《鳴鳳記》第38出:“落葉歸根,豐城劍回。” |
一擁而上 | 錢鐘書《圍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車,時時刻刻鼓勵自己,不要畏縮,第一輛新車來了,大家一擁而上。” |
銷聲匿跡 | 宋 孫光憲《北夢瑣言》第11卷:“然畏穎川知之,遂旅游資中郡,銷聲斂跡,惟恐人知。” |
野沒遺賢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那爺爺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個朝無幸位,野沒遺賢。” |
廢書而嘆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
風俗人情 | 唐 杜牧《唐故范陽盧秀才墓志》:“因言燕趙間山川夷險,教令風俗人情之所短長。” |
風和日麗 | 清 吳趼人《痛史》:“是日風和日麗,眾多官員,都來祭奠。” |
水中撈月 | 元 楊景賢《劉行道》三:“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撈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