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揪不睬的成語故事

拼音bù chǒu bù cǎi
基本解釋不看也不答理。形容待人態度冷淡。
出處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21回:“賊囚根子,他不揪不睬,也是你爹的婊子,許你罵他!”
暫未找到成語不揪不睬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揪不睬)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舍安就危 | 宋·蘇舜欽《上范希文書》:“延州逼近賊鋒,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雖古人不逮也。” |
直言賈禍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五年》:“子好直言,必及于難。” |
取長補短 | 《孟子 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 |
陌路相逢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八回:“我與你家小姐陌路相逢,欲言恩,恩深難言;欲言情,又無情可言。” |
楊柳依依 | |
照葫蘆畫瓢 | 宋·魏泰《東軒筆錄》第一卷:“太祖笑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 |
謙受益,滿招損 | 明·沈采《千金記·延訪》:“謙受益,滿招損。” |
心直口快 | 元 張國賓《羅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糧軍,哥哥是好人。” |
飲水思源 | 北周 庾信《征調曲》:“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
必由之路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宋 朱熹注:“義者行事之宜,謂認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