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頭木屑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ú tóu mù xiè
基本解釋比喻可利用的廢物。
出處宋 鄭樵《上宰相書》:“竹頭木屑之積,亦云多矣,將欲一旦而用之可也。”
竹頭木屑的典故
陶侃,字士行,東晉鄱陽人,后來遷居廬江潯陽,是晉末著名文學家陶淵明的曾祖父。由于他為西晉統治者“一貫盡忠”,從縣吏一直做到荊、江二州刺史,并掌管其他六州軍事,成為當時最有實力的人物。但他戎馬生涯四十余年,卻始終保持著勤儉節約的作風,還經常勉勵部下珍惜一草一木,為國為民多做貢獻。
陶侃少時家境貧寒,父親病后,全家只靠母親一人紡線織布維持生活。為了培養他,母親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他十六歲時,在縣里謀到一個小吏的職位,負責管理魚池。剛上任不久,他就給母親弄回去一壇腌魚,這是當時人們喜歡吃的東西。但他母親很生氣,把腌魚封存不吃,并且責備他說:“你拿公家的東西送我,不但不能使我高興,反而讓我替你難過!”母親的話使陶侃十分羞愧,從那以后再也沒有拿過公家的東西。
有一年,在荊州刺史的任上,因戰備需要造一批戰船,陶侃常去現場視察督導,發現大量的剩竹頭和木屑扔得到處都是,覺得很可惜。這些東西本來都算是廢物了,陶侃卻叫人全部登記收藏起來。別人見他這樣做,心中都暗自好笑。后來,一次新春集會,恰逢雪后初晴,廳前泥濘難走,陶侃便叫人把木屑拿出來鋪在地上。這時,微不足道的木屑發揮了作用。
有一次,東晉大將桓溫要去討伐蜀地,事先需要趕造不少船只,船板鋸好了,但缺少竹釘,沒法把船身裝起來,陶侃便叫人把藏著的竹頭取出來送給桓溫,削成竹釘,船便裝起來了。陶侃不但提倡節儉,而且非常反感那些毫不珍惜財物的人。一次,他去郊區,看見一個人拿著一把沒有成熟的青稻穗,就問他為什么這樣,那人說沒什么,隨手采的。陶侃很生氣,訓斥道:“你自己不種莊稼,還去糟蹋別人的!”當即把那個人抓起來教訓了一通。
公元315年,陶侃率兵擊敗杜弢的反晉武裝,又攻克長沙,聲威很大,權臣王敦因猜忌他,解除了他的兵權,陶侃被貶為廣州刺史。因為公務少,陶侃一下子成了無事可做的閑人。但他并沒有放縱自己,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搬到書房外面,晚上又搬進書房,天天來回地搬進搬出,常常累得滿頭大汗,誰也不知道他是什么用意。有人不解,甚至笑他,他卻正色道,“我正當壯年,總有一天要平定中原,報效國家,生活悠閑不但會變懶,還會敗壞身體,以后如何擔當重任?”人們聽了不禁肅然起敬。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竹頭木屑)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論長說短 | 清·褚人獲《堅瓠十集·卷堂文》:“算功課論長說短,欲訴無門。” |
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 | 《宋史·鄧綰傳》:“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 |
快馬加鞭 | 明 徐姬《殺狗記 看書苦諫》:“何不快馬加鞭,逕趕至蒼山,救取伯伯。” |
空穴來風 | 戰國 楚 宋玉《風賦》:“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 |
紫陌紅塵 | 唐·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
損人不利己 | 魯迅《書信 致曹聚仁》:“只有損人而不利己的事,我是反對的。” |
遁世離俗 | 《楚辭·九章·悲回風》“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漢·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離俗,自擁石赴河,故言抗跡也。” |
春風風人 | 漢 劉向《說苑 貴德》:“管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
年少無知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口尚乳臭,謂世人年少無知;三折其肱,謂醫士老成諳練。” |
視微知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