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下囚的成語故事

拼音jiē xià qiú
基本解釋指在公堂臺階下受審的犯人;泛指在押的囚犯或俘虜。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9回:“布告玄德曰:‘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
階下囚的典故
三國演義中的原文:
方操送宮下樓時,布告玄德曰:“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玄德點頭。及操上樓來,布叫曰:“明公所患,不過于布;布今已服矣。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操回顧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階下囚”和“座上客”皆出現于《三國演義》第十九回。呂布兵敗為曹操所獲,以繩索于白門樓上。呂布見曹操身邊座有劉備,貪生念起,并希望劉備念舊情以救之,說:“公為座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
階下囚原意:臺階下被束困的囚犯。形容在失敗之后身敗名裂,并成為眾矢之的狼狽不堪狀。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階下囚)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徑情直遂 | 《歇冠子 著希》:“夫義,節欲而治,禮,反情而辨者也。故君子徑情而行也。” |
背腹受敵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昪》:“吾無水戰之具,而使淮兵斷正陽浮橋,則我背腹受敵。” |
七搭八扯 | |
形神不全 |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遂遵也,然而形神不全。” |
鑿壁借光 | 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朝令夕改 | 唐 元稹《授馬總檢校刑部尚書天平軍節度使制》:“有迎新送故之困,朝令夕改之煩,自非有為而為。” |
沒里沒外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若一味只管沒里沒外,不與大人爭光,憑他生的怎樣,也是該打死的。” |
十羊九牧 | 《隋書 楊尚希傳》:“所謂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
歸十歸一 | 白誠仁、何紀光《小紅軍》:“你看他,又背紅纓槍又拿手榴彈,收拾得歸十歸一,真像個久經鍛煉的紅軍戰士了。” |
藏形匿影 | 《鄧析子 無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無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