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鯁之臣的成語故事

拼音gǔ gěng zhī chén
基本解釋骨鯁:比喻剛直。剛正忠直的官員。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方今吳外困于楚,而內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
骨鯁之臣的典故
宋朝時期,魯宗道參知政事,立朝剛正,嫉惡若仇,敢于直諫,對奸臣絲毫不留情面。權貴們因此紛紛害怕他,因他姓魯,跟魚字相近,因此說他是魚頭參政(刺多,難對付)。百姓則稱他為“骨鯁之臣”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骨鯁之臣)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放牛歸馬 | 《尚書 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引鬼上門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吾本等好意,卻叫得‘引鬼上門’,我而今不便追究,只不理他罷了。” |
簞瓢屢空 | 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
意氣風發 | 三國 魏 曹植《魏德論》:“武皇之興也,以道凌殘,義氣風發。” |
算無遺策 | 《晉書 桓玄傳》:“自謂經略指授,算無遺策。” |
無時無刻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卻像掉了一件東西的,無時無刻不在心上。” |
兢兢戰戰 |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四折:“小儲君倒也安安穩穩守著妝盒做護身符,則是我陳琳兢兢戰戰抱著個天大悶葫蘆”。 |
薄暮冥冥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
不卑不亢 | 老舍《四世同堂》五三:“今天,他碰上了不怕他的人,他必須避免硬碰,而只想不卑不亢的多撈幾個錢。” |
東扶西倒 | 宋 楊萬里《過南蕩》詩:“笑殺槿籬能耐事,東扶西倒野酴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