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一貧如洗 | 窮得像用水洗過似的;什么都沒有。形容十分貧窮。 | 元 關(guān)漢卿《竇娥冤》楔子:“小生一貧如洗,流落在這楚州居住?!?/td> |
眼淚洗面 | 淚流得很多,沖洗著臉面。形容非常悲傷,淚流不止。 | 宋·陸游《避暑漫抄》:“又韓玉汝家,有李國主歸朝后與金陵舊宮人書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 |
洗耳恭聽 | 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視聽對方說話;恭:恭敬地。洗干凈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指專心地聽。 |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請大王試說一遍,容小官洗耳恭聽?!?/td> |
洗心革面 | 洗心:消除邪惡的思想;革面:改變舊的面目。比喻徹底悔改;重新做人。 | 晉 葛洪《抱樸子》:“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滌輕塵。” |
洗劫一空 | 洗劫、搶光。 | 霍達(dá)《穆斯林的葬禮》第五章:“他要把奇珍齋的全部存貨、存料都洗劫一空,再賺回來的錢可就不是一千八百多塊大洋了!” |
碧空如洗 | 碧空:淺藍(lán)色的天空。藍(lán)色的天空明凈得像洗過一樣。形容天氣晴朗。 | 宋 張?jiān)伞端{(diào)歌頭》詞:“萬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簾卷玉波流。” |
洗心滌慮 | 拋棄一切不好的想法。 | 宋 蘇軾《策略二》:“而天下皆洗心滌濾,以聽朝廷之所為?!?/td> |
囊匣如洗 | 形容異常貧困。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小人投人不著,囊匣如洗,無面目還鄉(xiāng)?!?/td> |
跳在黃河洗不清 | 比喻很難擺脫干系,避免嫌疑。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二回:“我何玉鳳這個心跡,大約說破了嘴也沒人信,跳在黃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鳳的身分了!” |
跳到黃河洗不清 | 比喻無法擺脫嫌疑。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27回:“武姑子也已全招認(rèn),你叫我跳到黃河洗不清。” |
身貧如洗 | 身:自身。窮得像用水洗過似的,什么都沒有。形容十分貧窮。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如今梁鴻學(xué)成滿腹文章,爭奈身貧如洗,沿門題筆為生?!?/td> |
刮腸洗胃 | 比喻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 《南史·荀伯玉傳》:“若許某自新,必吞刀刮腸,飲灰洗胃。” |
洗雪逋負(fù) | 洗雪:隊(duì)掉;逋負(fù):舊欠,引伸為舊恨。報(bào)仇雪恨,以償夙愿。 | 《后漢書·段颎傳》:“洗雪百年之逋負(fù),以慰忠將之亡魂。” |
飲灰洗胃 | 灰:古代以草木灰作洗滌劑。比喻悔過自新。 | 《南史·荀伯玉傳》:“若許某自新,必吞刀刮腸,飲灰洗胃?!?/td> |
爬梳洗剔 | 見“爬梳剔抉”。 | 清·盧文弨《〈履齋示兒編〉跋》:“怡谷,學(xué)人也。宜其視此無難焉。爬梳洗剔,視元本不可以道里計(jì)?!?/td> |
洗腸滌胃 | ①比喻徹底清除。②比喻徹底改過。 |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第16卷:“若權(quán)奸之去,則正當(dāng)洗腸滌胃,若借溫太真之事,為小人開一線之路。” |
伐毛洗髓 | 刮去毛發(fā),洗清骨髓。比喻徹底清除自身的污穢。 | 清 黃景仁《浴湯泉》詩:“伐毛洗髓欠福命,塵土腸胃聊湔除?!?/td> |
洗心革意 | 革:改變。洗去邪惡的想法,改變舊有的心思和意向。 | 《周書·蘇綽傳》:“凡諸牧守令長,宜洗心革意,上承朝旨,下宣教化矣。” |
跳進(jìn)黃河洗不清 | 比喻很難擺脫干系,避免嫌疑。同“跳在黃河洗不清”。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四十二章:“我不是擔(dān)心他被留在賊營,倒是擔(dān)心他帶著李瞎子和你妹妹給我的兩封書信,說不定還有什么貴重禮物,回來時被丁、楊二營的游騎抓去,使我跳進(jìn)黃河洗不清,豈不受冤枉的窩囊氣?” |
河水不洗船 | 比喻不相干或相安無事。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6回:“你還問聲大姐姐去,我落得河水不洗船。” |
以血洗血 | 洗:洗雪。用仇敵的血來洗雪血仇。指殺敵報(bào)仇。 | 《舊唐書·源休傳》:“我國人皆欲殺汝,唯我不然。汝國已殺突董等,吾又殺汝,猶以血洗血,污益甚爾?!?/td> |
洗頸就戮 | 把脖子洗凈,伸到刀下受斬。比喻等待滅亡。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2回:“今且放汝回去,說與孫權(quán):洗頸就戮!” |
革面洗心 | 清除舊思想,改變舊面貌。比喻徹底改過,重新做人。 | 《周易 革》:“君子豹變,小人革面。” |
清貧如洗 | 指窮得一無所有。 | 清·李心衡《金川瑣記·示夢先生》:“清貧如洗,無以為殮,龔為經(jīng)理其喪,復(fù)資助旅費(fèi)。” |
家貧如洗 | 家里窮得像水沖洗過一樣;什么都沒有。形容貧窮到了極點(diǎn)。 | 元 秦簡夫《剪發(fā)待賓》:“小生幼習(xí)儒業(yè),頗讀詩書,爭奈家貧如洗。” |
洗眉刷目 | 比喻清晰明白。 |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新舊五代史》:“此考雖簡略,然提綱挈領(lǐng),洗眉刷目。” |
洗手奉職 | 洗手:使手干凈,比喻廉潔;奉職:擔(dān)任職務(wù)。比喻忠于職守,廉潔奉公。 | 唐·韓愈《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jiān)胡良公墓神道碑》:“建中四年,侍郎趙贊為度支使,薦公為監(jiān)察御史,主饋給渭橋以東軍,洗手奉職,不以一錢假人?!?/td> |
跳在黃河也洗不清 | | |
洗垢求瘢 | 垢:污垢;瘢:瘢痕。洗掉污垢來尋找瘢痕。比喻想盡辦法挑剔別人的缺點(diǎn)。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文苑傳下 趙壹》:“所好則鉆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td> |
囊空如洗 | 囊:口袋??诖锸裁匆矝]有;像水洗過了似的。形容一個錢都沒有;非常貧窮。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但教坊落籍,其費(fèi)甚多,非千金不可,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 |
點(diǎn)胸洗眼 | 指一洗塵俗,使人豁然明朗。 | 明·陳繼儒《偃曝談馀》卷下:“《通釋》云:‘字原有秦隸漢隸,今當(dāng)以晉唐書為晉隸唐隸,則自然易曉也?!瘡埣澊搜裕蔀辄c(diǎn)胸洗眼之語?!?/td> |
吹毛洗垢 | 吹開皮上的毛而洗去所藏的污垢。比喻一意尋找他人的過失或缺點(diǎn)。 | 《北齊書·酷吏傳·宋游道》:“游道稟性遒悍,是非肆口,吹毛洗垢,瘡疵人物?!?/td> |
洗手不作 | 把手洗干凈休息了。 | 魯迅《集外集·序言》:“只因?yàn)槟菚r詩壇寂寞,所以打打邊鼓,湊湊熱鬧;待到稱為詩人的一出現(xiàn),就洗手不作了?!?/td> |
許由洗耳 | 許由:遠(yuǎn)古時代人名。許由洗自己的耳朵,指不想當(dāng)官。 | 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穎水濱……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間,求其名譽(yù),污吾犢口。’牽犢上流而飲之。” |
洗垢求瑕 | 見“洗垢求?!?。 | 宋·蘇軾《杭州召還乞郡狀》:“以此知黨人之意,未嘗一日不在傾臣,洗垢求瑕,止得此事。” |
洗髓伐毛 | 清洗骨髓,削除毛發(fā)。比喻徹底滌除自身的污穢。有脫胎換骨的意思。 | 明 程登吉《幼學(xué)瓊林 身體》:“漢張良躡足附耳,東方朔洗髓伐毛?!?/td> |
洗濯磨淬 | 修養(yǎng)鍛煉。 | 宋·蘇軾《上韓太尉書》:“士大夫皆自洗濯磨淬,戮力于王事,而不敢為非??晒种??!?/td> |
洗垢索瘢 | 見“洗垢求?!薄?/td> | 明·楊慎《升庵詩話·老子論性》:“若知其出于老氏,宋儒必洗垢索瘢,曲為譏評;但知其出于經(jīng),則護(hù)持交贊。此亦矮人之觀場也?!?/td> |
洗心換骨 | 道家語,指洗去塵心,換掉凡骨,即可超離凡塵而入圣。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03卷:“為吾洗心復(fù)換骨,背凡入圣奔長生?!?/td> |
洗心回面 | 見“洗心革面”。 | 清·錢謙益《王淑士墓志銘》:“習(xí)其反復(fù)教誨,出于至誠,莫不洗心回面,誓不忍負(fù)。” |
洗手不干 | 把手洗干凈休息了。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小人從前原也作些小道兒上的買賣,后來洗手不干,就在河工上充了一個夫頭?!?/td> |
以水洗血 | 謂消除冤仇,以求和好。 | 《舊唐書·源休傳》:“吾今以水洗血,不亦善乎!” |
洗心自新 | 自新:自己改正錯誤。清洗邪惡的心思,改過自新。比喻徹底悔改。 | 宋·洪邁《夷堅(jiān)丁志·謝花六》:“其黨康花七者,家已豐余,欲洗心自新,佯為出探官軍,密以告尉?!?/td> |
赤貧如洗 | 赤貧:窮得一無所有。窮得如同被水洗過一樣;什么也沒有了。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1回:“老人家兩個兒子,四個孫子,家里仍然赤貧如洗。” |
洗腳上船 | 謂居于水濱,舟行極便。語出《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又勸權(quán)夾水口立塢”裴松之注引晉張勃《吳錄》:“捍孫權(quán)呴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 語出《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又勸權(quán)夾水口立塢”裴松之注引晉張勃《吳錄》:“捍孫權(quán)呴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
洗耳拱聽 | 見“洗耳恭聽”。 | 元·宮天挺《范張雞黍》第一折:“哥哥才學(xué),與在下不同,有什么名人名書,前皇后代,哥哥講說些兒,小官洗耳拱聽?!?/td> |
洗心革志 | 革:改變。洗去邪惡的想法,改變舊有的心思和意向。 | 《晉書·潘岳傳》:“皆延頸以視,傾耳以聽,希道慕企,洗心革志,想洙泗之風(fēng),歌來蘇之惠?!?/td> |
洗手奉公 | 見“洗手奉職”。 | 清·陳康祺《郎潛紀(jì)聞》第11卷:“宮闈日用之?dāng)?shù),視前代不過什二三,而內(nèi)務(wù)府堂郎中皆視為脂膏窟澤,相沿積習(xí),幾無一洗手奉公之人?!?/td> |
吐哺輟洗 | 據(jù)《韓詩外傳》卷三載,周公殷勤待客,甚至于“一飯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又據(jù)《史記·高祖本紀(jì)》載,酈食其求見劉邦,劉邦方踞床洗足。酈生不拜,且斥其不宜踞見長者,于是劉邦起而謝之,延上坐。后世遂以“吐哺輟洗”為禮賢下士之典實(shí)。 | 據(jù)《韓詩外傳》卷三載,周公殷勤待客,甚至于“一飯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又據(jù)《史記·高祖本紀(jì)》載,酈食其求見劉邦,劉邦方踞床洗足。酈生不拜,且斥其不宜踞見長者,于是劉邦起而謝之,延上坐。 |
濯纓洗耳 | 濯纓:洗滌冠纓;洗耳:不愿與聞世事。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潔 | 《魏書·劉獻(xiàn)之傳》:“吾常謂濯纓洗耳,有異人之跡,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 |
洗垢匿瑕 | 洗滌玉的污垢時,遮蓋其斑點(diǎn)。比喻對人有所包涵。 | |
接風(fēng)洗塵 | 指設(shè)宴款待遠(yuǎn)來的客人,以示慰問和歡迎。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6卷:“雖也送他兩把俸金,幾件人事,恰好侄兒也替他接風(fēng)洗塵,只好直退?!?/td> |
洗削更革 | 清洗、削平、更改、變革。形容大刀闊斧地實(shí)行改革。 | 唐·杜牧《罪言》:“洗削更革,罔不順適,唯山東不服,亦再攻之,皆不利以返。” |
滌垢洗瑕 | 滌:清除;垢:污穢;瑕:瑕疵。指清除缺點(diǎn)過失,清除污泥濁水。 | 唐·吳武陵《遺吳元濟(jì)書》:“滌垢洗瑕,以倡四海。” |
洗兵牧馬 | 洗擦兵器,喂養(yǎng)戰(zhàn)馬。指做好作戰(zhàn)準(zhǔn)備。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后漢高祖乾佑元年》:“吾洗兵牧馬,坐食轉(zhuǎn)輸,溫飽有余。” |